安阳市文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信息来源 应急办  信息时间 2015-03-09 10:25:52  信息分享

          1、总则

 

 

 

 

充分发挥疾控机构在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中的技术指导作用,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全市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结合我中心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市范围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生鼠疫、霍乱、肺炭疽、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

2、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

3、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

4、发生新发传染病或疑似病例。

5、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疫情。

(二)其它突发事件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3.有毒有害化学晶、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4.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

5.重大医院内感染。

6.预防接种弓I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

7.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

8.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9.发生生物、化学等恐怖袭击事件。

10.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事件。

11.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和中毒事件。

12.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下设相应工作组,明确各组职责: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指挥长:赵爱明

副指挥长:费莹

成 员:各科室主任(科长)

职责: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工作的决策和部署;研究确定本中心突发事件的工作方案和措施;研究确定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等事宜;研究决定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调整工作簧略;必要时,研究确定向上级提出启动安阳市突发事件预案的建议;通过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估报告;负责健全、完善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构与职责;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邢海平兼任。办公室成员由办公室、人事科和有关科室人员组成。

职责:具体协调全中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统一调配全中心人力、物力资源,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负责收集突发事件有关的信息以及全中心职工的技能教育和培训。

(一)突发事件诊断专家组:

1.传染病突发事件诊断组

组 长:赵爱明

副组长:

成 员:金长虹  连亚芹 李保云 王玉珍

职责:负责重大传染病疫情的诊断或核实诊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诊断.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调查处理,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调查:免疫接种互应性质的确定,生物化学等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以及开展调查处理的技术指导:

2.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其它突发事件诊断组

组 长:费莹
   
副组长:金长虹

成 员:连亚芹 李保云 王玉珍

   职责:负责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急性中毒,严重威胁或危害公共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丢失、汇露等事件。自然灾害引发的中毒、学生因意处事件、自杀或他杀出现死亡的事件,发生生物、化学等恐怖袭击事件,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医源性感染爆发等突发量事件的性质确定以及调查处理的技术指导。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组

1.重大传染病疫情控制工作组

组 长:费莹

副组长:金长虹

 员:连亚芹 李保云 王玉珍

职责:负责疫情报告,负责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发传染病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以及重大地方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相关的场所的消杀与指导,相关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必要时启用中心重大传染病调查处理预备队。

2.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反应调查处理组

组 长:费莹

副组长:连亚芹

成 员:吕安霞

职责:负责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反应或者死亡事件的调查处理,相关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3.疫情现场调查处理组

第1组:  金长虹 

第2组:赵爱明 连亚芹 吕安霞

第3组:     靳少杰 王宝玲

职责: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负责现场的消毒技术指号,现场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整理上报。

负责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发生生物、化学等恐怖袭击事件柑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的调查处理。

4.现场消毒组

组长: 

成员:连亚芹 李保云 王玉珍 张凤英

职责:负责疫点的消毒及技术指导和实施预防性消毒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消毒工作。

负责有潜在威胁的传染源、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时的调查处理。

5.医源性感染暴发现场处理组

组 长: 

副组长:金长虹

成 员:张虹  宋柯

职责:负责医院感染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检查指导医疗单位落实消毒工作制度。

6.食物中毒现场处理组

组 长: 

副组长:金长虹

成 员:张虹  宋柯

职责:负责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的调查处理,配合医疗救治机构救治中毒人员。负责中毒事故现场监督、检查及调查取证工作,分析、预测中毒事故可能引起的后继性后果,负责相关场所的消毒与指导,相关样品的采集与送检,向指挥部提出现场监督检查报告和分析意见,以及建议采取的应急措施。协助指导基层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督导基层及时上报信息。

负责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急性中毒、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食晶污染事件和自然灾害引发的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

7.学校突发事件现场处理组

组 长:  

副组长:金长虹

成员:张虹  宋柯

职责:负责学校食物中毒和公共场所空气污染及学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相关场所的消杀与指导,相关样品的采集与检验;配合做好水污染调查处理工作。负责学校意外事件、自杀或他杀出现死亡亨件的收集报告。

8.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和水污染事件现场处理组

组 长: 

副组长:金长虹

成 员:张虹  宋柯

职责:负责公共卫生场所空气污染、有害毒物泄露所致的突发事件(含化妆晶)处理,相关场所的消杀与指导,相关样品的采集与送检。负责水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相关中毒场所的清洗与消毒指导,相关样品的采集与送检。

负责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丢失、泄漏事件的调查处理。

9。突发事件检验组

组 长: 

副组长:金长虹

  员:张虹  宋柯

职责:负责病人(疾病、中毒等)呕吐物、排泄物、血液、体液、肛拭子、鼻烟拭子等相关样品采集、化验,负责中毒现场可疑食品的采样、检验、报告工作,并及时向指挥组报告检验结果。

 

 

 

 

 

 

 

 

副组长:靳少杰

成 员:王宝玲

职责:负责突发事件处理的资金筹措,负责各种防治药品、防护设备器材的采购、保管,负责设备器材的维修。

11.宣传信息报道组

组长:
   
副组长:靳少杰

成员:王宝玲

职责: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及时报道我中心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12.督导组

组 长:赵爱明

副组长:费莹
   
成员:靳少杰

职责:负责突发事件中职工政治思想、纪律检查、作风评议,负责相关工作组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负责典型事迹收集及奖惩等工作。

13.车辆保障组

组长:

副组长:靳少杰

成员:王宝玲 李丽萍 郜志华

职责:负责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工作所需车辆保障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一)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与预警。传染病防治科充分利用肠道门诊开展以霍乱、0157:H7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监测,加强肠道门诊建设的监督检查,建立监测哨点,对腹泻病人开展霍乱、0157:H7监测,开展外环境(水、污水、苍蝇、凉菜、熟肉等)监测,发现病原,立即调查。加强发热门诊的检查,督导县(市)、区疾控机构派专业人员进驻辖区发热门诊,实现疫情早报告,及时收集统计分析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病人的就诊情况。及时收集、分析基层、周边和全国全省重点传染病的疫情信息,发现可疑疫情,预测可能发生暴发流行的传染病。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预警。免疫预防科负责日常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并设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点,掌握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好发的品种、发生的原因等。

(三)医院感染和病媒生物昆虫的监测与预警。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科负责日-常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监测资料的收集分析,掌握医疗用品消毒质量,掌握病媒生物的种群和密度消长,预测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和虫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

(四)食物中毒的监测与预警。食品卫生科、样品质控室负责日常食品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做好食物中毒发生的预测预报。

(五)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监测的与预警。环境卫生科和样品质控室负责公共场所日常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做好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预测。

(六)水污染事故的监测与预警。环境卫生科负责生活饮用水(含二次供水),桶装水生产的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做好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的预测。

各科室一旦发现可能发生突发事件,要立即按程序向中心领导发出预警,经中心领导研究决定启动本预案,各有关应急组织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开展突发事件的调查、防范、控制、科研等工作。

五、突发事件信息的报告

(一)加强24小时突发事件值班制度(疫情专报电话5926716,5122000,传真5970661.),保证通讯畅通,值班人员做好突发事件记录,任何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接到医疗单位报告的突发事件时,值班人员要询问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涉及人群或潜在威胁和影响,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通讯方式,值班人应立即报告带班中心领导,并通知相关责任科室和工作组。

(三)接到报告后,相关责任科室要立即组织人员对报告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全面收集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处置进程等有关信息,确定事件性质,分析发生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在2小时内电话报市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检查基层网络直报情况。督导基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及时向中心领导报告调查处理和突发事件进展情况,并督导突发事件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网络报告。

(四)按有关规定,及时将有关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通报给周边市地卫生防疫机构(法律、法规禁止的除外)。

(五)调查处理结束后,责任科室和工作组,要在5个工作日内将事件处理报告报中心领导、市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启动体系

(一)应急预案的启动:突发事件发生后,指挥部办公室立即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诊断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二)应急预案启动前: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做好启动预案的人、财、物准备。

(三)应急预案启动后:相关突发事件调查处理组应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现场,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并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检测与勘验、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确定危害程度,作出评价报告,并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议。必要时,开展对相关场所的消毒处理。

七、突发事件的分级管理和应急处理工作程序体系

根据各项突发事件危害的性质、程度,对突发事件实施分级管理。按照突发事件不同的级别实施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详见附1、2、3、4、5、6)。

八、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体系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

1。加强县、乡、村的三级疫情报告网络的管理,提高疫情报告网络的灵敏度,及时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各类信息·。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隐患,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提请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2.加强对相关场所的卫生监督检查,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发现并排除各种公共卫生隐患。

3.加强与外地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间的信息沟通,通过因特网查询了解全国的疫情动态及早发现各类突发事件的隐患。

4.加强公众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的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突发事件的现场控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相关专业调查处理组应当及时赶到现场,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检测所需的样本采集工作,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力控制措施,消除使事件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隐患。

2.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建议指挥部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指挥部向市卫生局提出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或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的建议。

3.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可疑的暴露因素采取控制措施。及时对病人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和疫区有接触史的其他人员,实施医学观察或适当的管理与隔离。

4.对易感染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建议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5.发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组的作用,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程度,对事件涉及的人群或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发展或再发生的科学知识普及以及自救互救知识培训,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

6.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根据突发事件的分级,按卫生部个人防护指导意见的要求,采取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

7.要遵循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明确消毒对象、消毒药械、消毒方法,全面实施预防性消毒和终末消毒。

8.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必要时建议市卫生局提请公安部门协助采取强制控制措施。

九、突发事件应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

(一)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类别和危害程度,对突发事件应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事件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全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充分发挥现有健康教育网络的专业技术优势,指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辖区内的机关、医院、学校、厂矿企业、城市、农村社区以及车站等重点部门,对相关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单位开展突发事件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为当地的大众传媒提供预防突发事件知识的宣传内容。

(三)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时,应以全民普及相关防治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为基础,在突发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公众心理变化及关键点的分析,及时调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形式。

1.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大众媒体开展各类知识宣传。

2.印制宣传折页、宣传画、宣传单等各种宣传晶,利用一切渠道进行散发,保证家喻户晓。

3.利用各企事业单位、街道及辖区的宣传栏,科普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

4.农村利用农民健康教育学校、老年活动室、乡(村)卫生院(所)宣传橱窗和板报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

5.开展热线咨询电话为社会人群答疑。

6.对医院、学校等重点人群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活动。

7.在社区举办预防突发事件发生与发展的专题讲座。

8.针对引起突发事件的原因,制定个人行为规范,通过行政管理和强制性的手段,督促社会人群改变不良行为。

(五)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评估工作。在开展上述各项工作中,要做好宣传材料发放对象、发放数量的记录整理工作,将当地报纸、电台、电视台刊用的文字声像图片资料收集好;做好各项健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小结,并根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效果评价的方法和要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效果调查,完成突发事件中应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总结和效果评价报告。

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培训体系

(一)中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制定培训计划和落实培训工作的考核措施:

(二)专业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1.国内外突发事件处理的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

2.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方法和检验技术;

3.参加突发事件处理人员的个人防护;

4.流行病学调查手册。

(三)专业技术培训效果评估

1.学术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突发事件专业技能知识的考试与考核。

2.办公室组织举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事件处置人员的综合能力进仃考核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十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后勤保障体系

(一)经费保障

1.财务科设立专用款项,保障突发事件处置所需药物、消杀药械、应急物资的准备费用。

2、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设备、药品、器械、个人防护用品,由各专业工作组按专项应急预莱要求提供物品清单,所需经费由专款列支。

3、参加对身体健康可能造成较大损害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卫生防疫人员,参照上级有关规定,由指挥部研究决定,给予适当补助;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人员,给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4.对突发事件的举报者,经查实后根据上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二)人员保障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库和后备人员储备库,定期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每年专业人员全员培训不少于2次,各专业培训不少于6次。组织应急处理专业组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库和后备人员储备库组建及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工作,由学术办牵头、中心办公室配合落实。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组织调动县、市两级卫生防疫人员参加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业技术人员不足时,提请市卫生局从全市卫生系统抽调合格人员,根据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需要随时由指挥部统一调遣。

(三)物资保障

1.药械科负责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物资储备专库,并设专人管理,建立专帐及完善的库房管理制度。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等工作所必须的药品、器械、疫情控制所需的消杀药品,现场处理的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工作(详见附8)。

2.中心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车辆调配与保障工作。所需车辆在中心范围内统一调配,各科室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3.中心职工要保持24小时手机开机,确保通讯畅通。接到突发事件处理命令后,非正常工作时间20分钟内赶到中心集合。

4.中心将定期组织人员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物资储备专库、各种工作记录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突发事件调查处理的效果评估体系

(一)突发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在对整体资料进行收集、汇总的基础上,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突发事件调查处理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得力等;

2.突发事件网络是否健全,监测信息收集、分析与报告是否及时,预测与预警是否准确等;

3.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是否及时、全面、准确等;

4.突发事件应急启动是否及时,启动前、后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等;

5.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程序是否规范和完善等;

6.突发事件现场控制措施是否正确、有效等;

7.突发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否及时有效,方法是否得当等;

8.突发事件应急专业队伍培训的内容、方式、效果等;

9.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后勤保障的经费、人员及物资是否及时到位等;

10.突发事件调查处理中有何问题和教训。

(二)及时完成突发事件的专题总结报告或评估报告,各种资料及时归档保存。

附件:1、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3、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4、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5、医源性感染暴发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6、突发事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程序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样、送检工作程序

8、突发事件物资准备明细

 

 

 

 

 

 

 

 

 

 

 

 

 

 

 

 

 

 

 

 

 

 

 

 

 

 

 

 

 

 

二、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不明原因、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或短时间内发生范围广、数量大的重大传染病以及新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

三、疫情分级

(一)一级疫情(一般疫情):以乡镇(办事处)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乙、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肺炭疽、艾滋病除外)。

(二)二级疫情(重大疫情):发生新发传染病、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禽流感及乙类或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发生死亡病例。

(三)三级疫情(特大疫情):发生新发传染病、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肺鼠疫、肺炭疽、霍乱暴发流行,乙类或丙类传染病大流行,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疫情。

在属地管理的前提下,发生一级疫情时,启动本预案。发生二、三级疫情时,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提请市卫生局启动《安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四、工作程序

(一)接报与记录

接到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值班人员要认真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登记本》。内容包括:发生事件的名称、发生地点、时间、波及的人群、可能原因、病人就诊情况、报告联系人员姓名及通讯方式。并及时通知传染病防治科,传染病防治科长及时向主管主任和中心主任汇报。领导批示后通知有关科室。

(二)人员物品准备

办公室根据领导批示意见,按“安阳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组织有关人员立即奔赴现场。并携带采样用具、消毒药械、个人防护用品等物品和技术资料。

(三)报告的时限与程序

经初步调查核实,可能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重大传染病调查处理组迅速报告中心领导和疫情值班室,传染病防治科应在2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协助辖区疾控机构使用《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时限和程序上报。

(四)现场调查与控制

1。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假设

(1)核实诊断:查看所有能找到的现患者,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根据流行病学史和病史、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

(2)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并指导治疗,对疑似病例隔离观察;

(3)分析“三间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

(4)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查看水源、食物、蚊、蝇、鼠密度等情况,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引起暴发的因素和环节,提出假设。

2.根据假设,采取措施

(1)确定隔离区域:发生鼠疫、霍乱、炭疽等暴发疫情,以病人或死亡病人住处为中心,将其所在街道、村镇作为隔离区。依据可能污染或导致播散的区域划出一个警戒隔离区。由公安部门协助做好隔离区的封锁、设岗,严防隔离区内外人员流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有关规定执行。

(2)病人隔离救治:及时将病人和疑似病人就地分别隔离观察治疗;确定病因后送到指定医院进行抢救、隔离和治疗。肺鼠疫、霍乱、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疫区危害控制:

①采样:对病人、染病动物排泄物品(血、大小便、呕吐物、分泌物等),环境(水、空气、食物、土壤)等可疑物品进行采样。采集的样品严密包装、明确检验项目后由专人按有关规定送到站检验科、省防疫站进行检验和鉴定。

②消毒:在消毒专业人员的指挥下,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对病人排泄物及污染物品(衣被、剩余食品、生活用具、运送工具)、污染环境(病家及其活动场所)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消毒指导;同时负责对疫区公共场所、居室、教室、宿舍等采取开窗通风、药物空气喷洒消毒等措施。

③强制措施:疫区内停止集会和文艺活动;教育居民不探亲、访友、串门,不去公共场所;对可疑污染食品依法采取行政措施,同时加强疫区范围内的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和供水单位等的管理和监督;受污染的各种水源(水厂、井水等)要暂停供水,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迅速控制媒介生物,使用各种有效的办法强制大面积灭鼠、蚊、蝇等。

④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对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医学观察,及早发现可疑病人。观察期以末例病人接触者的接触日期作为起算日,外加一个疾病最长潜伏期。

⑤工作人员和群众个人防护:卫生防疫人员应穿防护服和防护鞋、戴口罩、眼镜和手套。工作完毕,所有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疫区群众应立即进入安全的地带(如居室等),并关闭门窗。对体表可能受到污染的部位立即进行消毒。污染的衣服应焚烧或彻底消毒;对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及密切接触者可使用相应疫苗和预防性药物。

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活动,提高人群的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深入调查,验证假设

(1)对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再次进行补充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发现有价值线索。

(2)详细调查暴发地区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等。

(3)补充有关的实验室检测。

(4)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查找暴发因素。通过现场调查,访问相关人员,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迅速全面的分析,并对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估,验证假设。

4.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一旦发现为食物中毒、水污染事件时,立即报告办公室,办公室报请有关领导批准后,调动相关专业组赶赴现场调查处理,整个事件以食物中毒或水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组调查处理为主,重大传染病调查组全面配合。如系投毒,由办公室向公安部门报告。

5.总结报告

疫情平息无续发病例发生和病原携带者出现,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后,报请上级部门解除疫区。负责处理人员要及时整理个案调查表,写出暴发疫情处理总结和流行病调查报告。

五、资料归档

有关调查表格、数据等整套资料要分类整理,及时归档。

附件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二、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症状和体征相同或相似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病例的应急处理。

三、分级

一级事件(一般事件):短时间内不明原因疾病发病人数少于30人,无死亡病例的;

二级事件(重大事件):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发生人数在30人及以上的;

2。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3.死亡1人及其以上并有发展和扩大趋势的;

三级事件(特大事件):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发生人数100人以上或死亡3人及其以上的;

2.原因不明,已造成重大健康危害并有发展和扩大趋势,不断发生死亡病例的。

在属地管理的前提下,发生一级事件时,启动本预案。发生二、三级事件时,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提请市卫生局启动《安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四、工作程序

(一)接报与记录

接到不明原因疾病报告后,疫情值班人员要认真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登记本》,内容包括:发生事件的名称、事件的发生地点、时间、波及的人群、可能原因、病人就诊地点、报告联系人员姓名及通讯方式。并及时向办公室报告,领导批示后通知有关科室或工作组。

(二)人员物品准备

办公室根据领导批示意见,按“安阳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各类专业人员及专家立即奔赴现场。并携带采样用具、消杀药械、个人防护用品等物品和技术资料。

(三)报告的程序与时限:

经初步流调核实,可能为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传染病调查处理组迅速报中心领导。传染病防治科应在2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协助辖区卫生防疫机构使用《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时限和程序上报。

(四)现场调查与控制

1。个案调查:到达现场后,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每个病例的调查原则上要由两人共同完成。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时,尽可能由病人自己回答调查者所提的问题。如病人因病情较重或已死亡,无法实施对病人的直接调查时,应通过其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人了解情况,完成调查。

2.标本及样品的采集

根据需要,采集鼻咽拭子、痰液、血清标本、粪便及相关样品等标本;明确检验项目后,由专人按有关规定送到检验科或省卫生防疫站进行检验和鉴定。

3.病因分析: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制定不明原因疾病诊断标准和个案调查表。进行详细流调,表格填写要完整,不得缺项。根据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应用推理方法形成初步的病因假设。

4.提出控制对策

(1)病人隔离治疗

及时将病人和疑似病人隔离观察治疗,必要时送到医院进行抢救、隔离和治疗。

(2)密切接触者的观察

经流调确定密切接触者,对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医学观察,及早发现可疑病人。

(3)消毒

对病人排泄物及污染物品(衣被、剩余食品、生活用品、运送工具)、污染环境(病家及其活动场所)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消毒指导。

(4)强制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对病因的分析,可采取针对性的强制措施,如:切断被污染的水源,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大面积灭蚊、蝇、鼠等。

(5)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活动,提高人群的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

5.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一旦发现为食物中毒、水污染事件时,立即报告办公室,办公室报请有关领导批准后,调动相关专业组赶赴现场调查处理;整个事件以食物中毒或水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组调查处理为主,重大传染病调查处理组全面配合。如系投毒,由办公室向公安部门报告。

(五)总结报告

组织力量继续深入开展病例对照调查和有关的实验室检测。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控制措施效果等资料,验证假设。待疫情基本子稳后,及时写出工作和技术报告;报市卫生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对需要深入研究的事项要制定计划,进行后续研究。

五、资料归档

事故调查处理终结后,应对其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入卷,做到资料齐全,整理规范,归档及时。

附件3

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食用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理。

重大食品污染事故和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食用后出现急性、亚急性疾病的应急处理参照此程序执行。由食品引起的列入法定传染病范围的除外。

三、事故分级

一级食物中毒事故(一般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不足30人,无死亡病人的;

二级食物中毒事故(重大食物中毒事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中毒人数在30人以上的;

2.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3.死亡1人及其以上并有发展和扩大趋势的;

4.跨区域的重大食物中毒与重大食品污染事故。

三级食物中毒事故(特大食物中毒事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中毒100人以上或死亡3人以上的;

2.与食物有关,但原因不明,已造成重大健康危害并有发展或扩大趋势,不断发生死亡病例的;

3.重大食品污染事故或恐怖事件已经扩散或有扩散可能,并已造成健康危害的;

四、工作程序

(一)食物中毒事故的接报

1.接到可疑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时,值班人员填写《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记录中毒事故有关内容,包括发生单位及地址、联系电话、发生时间、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可疑中毒食品及进食时间、进食人数、病人中毒表现、就诊或所处地点、救治措施及病人情况等,并立即向责任科室和带班领导报告。

2.责任科室根据领导批示意见通知事发地卫生防疫站部门进行调查核实或直接指派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同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食物中毒事故调查处理前的准备工作。

(二)报告时限与程序

1、一级食物中毒事故应当于24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以上的食物中毒事故应当在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报告。

2.在依照本程序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及其时限报告的同时,应按照《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进行报告。

3。食物中毒事故调查表的上报统一由.监督监测办负责,各相关科室做好配合工作。

(三)应急处理预案的启动

发生一级食物中毒事故时,由相关的科室负责参照本工作程序进行调查处理;发生二级以上的食物中毒事故时,中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应当组织专家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食物中毒事故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

(四)应急处理预案启动前人员物品的准备

应急处理预案启动前,相关科室及人员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食物中毒事故调查处理组组长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

(五)现场调查处理

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要坚持积极救治病人、尽快控制事态发展、认真做好对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

1.相关科室接到关于食物中毒事故的调查处理指令后,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并可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2)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责令进行清洗消毒。必要时,负责调查处理的部门应当及时通知中毒食品或污染食品的来源地和流向地卫生行政部门。

2.对食物中毒事故调查处理的行政控制措施

(1)对已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临时控制措施时,应使用封条,并制作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

(2)遇紧急情况或特殊情况,可当场对已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以及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予以封存;并制作笔录。但在采取封存措施之后,应立即报请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送达行政控制决定书。

(3)对封存的食品以及食品用工具和用具,应当在封存之日起5日内完成初步实验室诊断或卫生学评价工作,并在15日内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依法作出于以销毁的行政处罚决定;

属于未污染的食品、以及已消除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予以解封;

作出解封决定时,应送达解除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并开启封条。因特殊事由,需延长封存期限的,应作出延长控制期限的决定。

3.食物中毒事故的调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可疑及中毒病人的发病人数、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抢救治疗情况。

(2)可疑及中毒病人发病前72小时以内的可疑进餐食谱和同餐人员发病情况。

(3)可疑中毒食物的生产经营场所及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情况。

(4)从业人员健康状况。

(5)采集可疑食物和中毒病人的呕吐物(洗胃液)、血、便及其它需要采集的样品,明确检测项目后送检,必要时可做动物试验。

(6)填写食物中毒事故调查处理个案登记表。

(7)制作调查笔录。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时,其采样数量不受常规采样数量限制。

4.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一旦发现为法定传染病、水污染事件时,立即报告办公室,办公室报请有关领导批准后,调动相关专业组赶赴现场调查处理,整个事件以传染病或水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组调查处理为主,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组全面配合。如系投毒,由办公室向公安部门报告。

5.食物中毒事故和食物中毒病人确认的内容、程序及有关技术要求;按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C趴4938)及相关食物中毒诊断标准的规定执行。

6.食物中毒事故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及时对调查材料、检验结果及其它证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

五、食物中毒事故的资料归档

食物中毒事故调查处理终结后,应对其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入卷,做到资料齐全,整理规范,归档及时。

附件4

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二、范围

适用于饮用因生物性、化学性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生活饮用水后所发生的群体性疾病的应急处理。桶装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参照《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三、事故分级

一级饮水污染事故:发病人数不足30人,无死亡病例的;

二级饮水污染事故,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发病人数在30人及其以上的;

2.事故发生在学校、居民区及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3.死亡1人以上并有发展和扩大趋势的;

4.跨区域的重大污染事故。

三级饮水污染事故: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发病200人以上或死亡3人及其以上的;

2、与生活饮用水有关,但原因不明,已造成人群危害并有发展和扩大趋势,不断发生死亡病例的;

3.重大污染事故已经扩散或有扩散可能,并已造成人群健康危害的;

四、工作程序

(一)接报与记录

1.接到可疑饮用水污染事故的报告时,接报人应记录事故有关内容,包括发生单位及地址、电话、发病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病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地点、救治措施等,并立即向相关科室和站领导报告。

2.相关科室根据领导批示意见,通知事发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可派员协助基层参与调查核实。必要时直接派有关科室进行调查核实,责任科室负责协调事发地卫生防疫部门作好突发事件上报工作。

(二)报告时限与程序:

一级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责任科室应当于24小时内报市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以上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当2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事故的报告依属地管理为原则,所在地疾病控制机构负责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上报,各相关科室做好配合工作。

(三)应急处理预案的启动

发生、发现饮用水污染事故或疑似饮用水污染事故时,由中心组织专家对事故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定事故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

(四)预案启动前人员与物品的准备

当发生一级污染事故时由环境卫生科负责,发生二级及其以上饮用水污染事故时,中心应及时抽调人员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动。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相关科室携带好必备物品。

(五)现场调查处理

1.饮水污染事故的初步确定:

(1)对事件进一步核实,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饮用水污染事故个案调查表》,调查病人的发病情况,视情况采集病人血、便、呕吐物等标本,明确检测项目后送检;

(2)初步了解发病人群的区域分布情况、供水范围与供水设施及供水管网布局,确定采样点,并依据《采样程序》现场采集水样,明确检测项目后送检。

2.对供水系统(合供水设施及供水管网)进行现场勘察,根据发病人群分布确定停止供水的范围,立即封闭供水系统,控制饮用水事故的进一步发展。

3.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尽快尽早的发现并切断污染源。

4.协助有关部门寻找临时的符合国家饮水标准的水源,解决事故发生地的居民用水问题。

5.指导有关人员对供水系统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与改造,对消毒后生活饮用水采集水样送检,待检验结果合格后恢复供水。

6.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一旦发现为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事件时,立即报告办公室,办公室报请有关领导批准后,调动相关专业组赶赴现场调查处理,整个事件以传染病或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组调查处理为主,水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组全面配合。如系投毒,由办公室向公安部门报告。

7.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及时对调查材料、检验结果及其他证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

五、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资料归档

事故调查处理终结后,应对其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入卷,做到资料齐全,整理规范,归档及时。

附件5

医源性感染暴发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应于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发生的医源性感染暴发和流行。

三、工作程序

(一)医源性感染暴发的接报

1.接到医源性暴发的报告后,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科要填写《医源性感染暴发报告登记表》,记录感染暴发的有关内容,包括:发生单位、科室、发生时间、发生人数、死亡人数、可能感染源、采取措施等情况,并立即向站办公室报告。

2.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科根据领导批示意见,通知事发地卫生防疫机构进行调查核实,或直接派人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派人协助基层参与调查核实。同时办公室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处理前的准备工作。

(二)报告时限与程序

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暴发应于2小时内报市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督导基层进行网络直报。

(三)应急处理预案启动

应急处理预案启动前,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科和微检科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立即派人到达现场,采取有关控制措施。

(四)现场调查处理

1.证实流行或暴发:调查内容包括:罹及的人员的基本情况、住院科室、人院时间、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验报告记录,临床诊断疾病转归等,并听取有关医护人员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四、事故调查终结后,应及时将调查资料收集齐全,整理规范,归档及时。

附件6

突发事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程序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突发的食物中毒、饮水污染、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

三、事件分级

(一)一级突发事件(一般突发事件):涉及人数不足30人,无死亡病人的;

(二)二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涉及人数在3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2.突发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3.死亡1人并有发展和扩大趋势的;

4.跨地区的重大突发事件。

(三)三级突发事件(特大突发事件):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涉及人数100人以上或死亡3人及其以上的;

2.突发事件原因不明,已造成重大健康危害并有发展或扩大趋势,不断发生死亡病例的。

四、工作程序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会同其他专业人员一道赶赴现场;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别、级别确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需求。

(二)根据需求评估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确定目标人群,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确定需要人力资源、物资来源、经费保障。

(三)主管领导审批计划的可行性。必要时报上级领导。

(四)工作策略:

1.发生一级突发事件时,宣教科根据突发事件的需求,通过开展咨询服务、发放宣传品、播放录音、录像资料等形式,在突发事件涉及的人群中开展确·关政策法规和相关防治知识及方法的健康教育与培训,提高事件涉及人群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发生二级突发事件时,宣教科根据突发事件的需求,主动争取各部门领导从政策上、经济上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给予支持,并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顺利进行;与大众传媒开展合作,为其提供必要的宣传教育材料,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开展相关防治知识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通过健康教育网络对突发事件涉及或可能涉及人群有序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设计制作的相应的宣传资料快速发放到千家万户;根据对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分析,确定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干预措施,改变社会人群的不良行为,促使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控制突发事件扩大或蔓延。

3.发生三级突发事件时,宣教科根据突发事件的需求,主动争取多部门领导的全面支持,保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全面加强与大众媒体的合作,加大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力度,对社会人群进行心理危机疏导和干预,开展预防突发事件再发生或蔓延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深入的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帮助广大城乡群众消除恐慌心理,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引导其配合卫生防疫机构的调查处置工作,并指导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和突发事件所在地区有关部门针对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组织开展行为干预活动,避免突发事件进一步扩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4。在应对二级以上突发事件时,宣教科要按工作计划和需求,科学地组织相关人力资源,必要时,可动员广大医务人员、卫生保健工作者、基层卫生积极分子成为人力资源。

(五)监测与评价

1.宣教科通过调查的方法来获得计划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如工作进度监测、活动内容监测、目标人群及协助部门情况监测,知、信、行变化监测及经费监测)。

2.选定调查方法,设计各种不同监测表(如指标监测表、规划进度监测表等)对所做工作全过程进行评价,来判断其工作质量、数量及其产生的客观效果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3.通过对项目计划的评价,全面监测计划执行情况,控制计划实施质量,确保计划实施成苎,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根据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方法的不同,可将项目计划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两大类。

4.应使监测与评价工作贯穿于整个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5.通过对监测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形成报告。

(六)总结

宣教科在整个活动实施完成后,及时总结主要的工作做法、特点、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工作的策略。

五、资料归档

1、亨教科的各项实施活动结束后,由内勤人员将各类文字、图像资料分类整理,存于科室的档粟分卷中。

2、每年宣教科将需长期保存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带进行分类整理,于次年的第一季度交中心档案室保存。

附件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样、送检32作程序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疑中毒食品、污染水体等物品及病人呕吐物、排泄物、血液、动物、外环境等样品(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三、职责

调查人员负责采集样品(标本),提出检测项目,办理送检手续。涉及人体及动物标本,经调查人员确定采样个体后,由检验人员负责采集。

四、工作程序

(一)采样准备:接到突发事件采样任务后,根据事件的性质、特点,由调查处理组和检验组组长明确人员,并携带采样文书、采样用具、检验试剂和个人防护用品等物品,立即奔赴现场。

(二)采样步骤与方法

1.现场采样

到达采样地点后,由调查人员确定采样个体、类别后进行采样(必要时由被采样单位负责人陪同)。

2.采样要求:

(1)采样方式一般采用选择性抽样方式,要注意样品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2)应避免样品受到污染,微生物采样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

(3)盛装样品的容器应防止破碎,必须注明采样时间、采样来源及编号。

3。样品采集

(1)重大传染病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人体标本的采集:

①鼻咽拭子:用无菌棉签擦拭双侧扁桃体及咽后壁,将棉签浸入含4—5ml病毒运输液的螺口试管中。用无菌棉签擦拭双侧扁桃体及烟后壁,再将棉签放人无菌试管中。将棉签轻轻插人鼻道内鼻膊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以同一拭子拭两侧鼻孔,将棉签头部浸入2—3mi衣原体采样液中,尾部弃去。咽拭子:用棉签擦拭双侧扁桃体及咽后壁,可将鼻、咽拭子收集于同一采样瓶中。

②痰液:让病人将痰液咳人无菌平皿中,然后用棉签刮取痰液放入含4—5ml病毒运输液的螺口试管中。或将吸痰器吸出的痰液放人无菌螺口试管中。

③鼻咽抽取物:负压从鼻咽部抽取粘液,先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衣原体采样液刷洗收集器3次。

④血清标本:每个病例都必须采集血清标本,包括急性期血清一份和恢复期血清一份,每份血清至少采集3ml,急性期血清,应尽早采集,最迟不晚于发病后7天。恢复期血样则在发病后2—4周采集。

⑤粪便标本:采集5—log粪便放人无菌塑料瓶内,在4t条件下立即送至有关实验室。

⑥尿液标本:取中段尿30—50mi放人无菌塑料瓶中,在4℃条件下保存送检。根据事件情况,采集可疑食物、水、外环境及动物标本等样品。

(2)食物中毒的样品采集:

①剩余食物:采取可疑食物时,最好采取餐桌上剩余食物。若做细菌检验,必须注意无菌操作。可用灭菌镊子夹取后,放入灭菌的容器内,取200—500克。如无剩余食物时,可用灭菌盐水,冲洗盛装过可疑食物的容器或食具,并将洗涤水装入灭菌容器内。亦可用沾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消毒棉拭子在盛过可疑食物的容器内涂擦,然后将其放入装有灭菌盐水的试管内。体积较大的肉及鱼类等,可将其表面削后,取内部样品,放人灭菌容器内。必要时也可采取半成品及原料送检。

②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及洗胃液样品;应取新鲜的,并避免混入其他杂质和细菌。若怀疑为细菌性食物中毒,采粪便时应用肛拭子采样,已用抗生素治疗后采取粪便样品,可能影响检验效果。若病人正在洗胃或pigs,则应直接采取洗胃液或呕吐物装入灭菌的容器内。中毒者的粪便、D区吐物样品,每份取5—10克;洗胃液100—200ral。

③炊具、容器、锅、盆、桶、刀、菜板、抹布等样品的采取,可用棉签沽灭菌生理盐水反复涂擦,然后置于灭菌容器内。菜板可用刀刮取其表面,将刮下的木屑放人灭菌容器内。抹布可用灭菌剪刀剪下一块,置于盛有灭菌生理盐水的容器内。

④病人的血液或尿液:怀疑是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时,可在发病初期采血直接培养病原体。观察从患者血液、排泄物中分离出的菌株,是否与食物中分离出的菌株同一菌型。亦可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采血样,用病人的血清做凝集试验,以协助诊断。怀疑为化学性食物中毒时(如砷、汞、铅),应采病人的尿液进行检验。血样品每份取5—10毫升,尿样品每份取100—200毫升。

⑤带菌者检查的样品:对直接接触食品的从业人员,可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带菌检查,采取其粪便、鼻腔分泌物、疮的脓液等进行检验。

⑥原料、半成品及成品:为了查明食品污染的途径,可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采样,并进行细菌及毒性检验。

⑦怀疑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时,应采集完整的有毒动植物标本。

(3)水污染事件的样品采集:根据不同污染状况和性质,确定采样点、采样数量和检测项目。在采集管网系统的水样前,必须放水;以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检测微生物指标时,严格按无菌采样规范要求采样,检测理化指标时,根据检测项目要求在采样容器中加入保存剂。同时采集病人的血、尿、便等人体标本。

4.样品采集后注意加封并填写采样记录采样记录一式三份,由采样人员填写,被采样单位陪同人员签名确认。采样记录应一份交被采样单位,一份送样品质控室,另一份由采样科室留存。

5.送检及检验时限已采集的样品要保持样品原来的状态,易变质的样品要冷藏或冷冻,并指派专人、专车按规定时限及时运送。回单位后由调查人员填写送检单立即送检,并于12小时内到样品质控室办手续。样品质控室接收后执行《样品处置程序》。检验时限:微生物检验5日内出结果;理化检验及血清凝集试验24小时出结果。

6.样品检验后

(1)检验中心按《检测报告的管理程序)出具检测报告。

(2)样品质控室及时将签发后的检测报告盖章后交调查科室。

(3)采样科室开具《收费通知单)收费,具体执行(卫生检验收费标准》,并及时制作卫生评价报告,经组长审核、签发。检测报告和卫生评价报告均一式两份,一份交被采样单位,一份由调查科室留存。

五。档案资料的归档、保存

突发事件的送检单和检验报告由样品质控室和调查科室保存,于次年3月底前移交站档案室长期保存,(收费通知单)由采样科室、财务科分别保存,保存期1年。

附件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准备明细

 

 

 

 

 

 

 

 

(一)采样工具:无菌采血管、注射器、止血带、0.3—0.5%碘伏、HAN’S液、压舌板、棉签、棉拭子、无菌平皿、便盒、无菌采样管、冰瓶(带冰)、剪刀、记号笔、胶布等用品及相应的检验试剂。

(二)防护用品:防护眼镜、活性炭口罩、N95口罩、隔离衣、帽子、鞋套、手套、防护服、胶鞋等。

(三)消杀药械:气溶胶喷雾器、机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消杀药品、量筒、量杯等。

(四)一般物品:流调表、执法文书、笔、本、毛巾、肥皂等。

(五)预防性用药(常用抗菌药、抗病毒药)、预防用生物制品

二、现场调查处理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事件常备用品

(一)采样工具:注射器、肛拭子、消毒棉签、消毒纱布、调匙、勺子、夹子、镊子、剪子、屠工用刀、酒精灯、记号笔、75%酒精、其他消毒灭菌器具等。

(二)防护用品: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靴子等。

(三)样品容器: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灭菌便盒、样品冷藏设备等。

(四)消毒物品:漂白粉(漂白精)、量筒(500m1)、天平、塑料桶(101)。

(五)调查表及文书: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调查结果汇总表、《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保存证据通知书》、《保存证据登记造册清单》、《采样记录》、《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改正通知书》、《送达回执》、《封条)等。

(六)取证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

三、饮水污染事件常备用品

(一)采样工具:注射器、肛拭子、消毒棉签、消毒纱布、调匙、勺子、夹子、镊子、剪子、酒精灯、标号用品、记号笔、75%酒精、其他消毒灭菌器具等。

(二)调查表与文书: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改正通知书、行政控制决定书、保全证据通知书、送达回执、采样记录、封条、个案调查登记表、查封物品清单等。

(三)一般物品:手电筒、橡皮膏、记录笔、稿纸、浆糊、剪刀、镊子;

(四)现场检测用品:500ml无菌瓶若干个、酒精灯、镊子、橡皮膏、50ml具塞比色管若干支、刻度吸管、吸球、滴定管、余氯标准色列、3,3’—5,5’四甲基联苯胺、111盐酸等。

(五)消毒物品:漂白粉(漂白精)、量简(5m1)、天平、塑料桶(101)。

(六)取证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

按照不同种类突发事件的分级情况,配备相应数量的物品。

 

 

 

 

 

 

 

 

 

 

 

 

 

 

 

 

 

 

 

 

 

 

 

 

 

 

 

 

 

 

 

 

 

 

 

 

 

 

 

 

 

 

 

 

 

 

 

 

 

 

 

 

 

 

 

 

 

 

 

 

 

 

 

 

 

 

 

 

 

 

 

 

 

 

 

 

 

 

 

 

 

 

 

 

 

 

 

 

 

10.后勤保障组

 

 

 

附件1  

 

 

 

一、目的

 

 

 

一、目的

 

 

 

一、目的

 

 

 

一、目的

 

 

 

一、目的

 

 

 

一、目的

 

 

 

一、目的

 

 

 

为适度储备预防突发事件重点物资,保障在疫情发生时能有效实施临时紧急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达到最有效的控制效果,现将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主要物资明细列举如下:

 

 

 

一、处理重大传染病的应急物资准备:

 

 

 

为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样品采集和送检工作,提高采样工作质量,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有效。

 

 

 

针对不同类别、规模的突发事件,通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增强人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

 

 

 

规范医源性感染暴发的应急处理工作,提高医源性感染应急处理能力,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发生,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规范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加强对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质量控制,确保污染事故处理及时、有效。

 

 

 

规范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提高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迅速查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情况,及时采取各项控制措施,消除危害,以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安定。

 

 

 

规范疫情调查与控制工作,确保一旦发生重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组 长:

 

 

 

(一)编制目的

 

主办:文峰区人民政府         承办:文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安阳市文明大道中段 邮编:455000 联系电话:0372-5100100
在线联络信箱:wf5100100@163.com 网站标识码:4105020004
豫ICP备15022033号 豫公网安备 41050202000113号